5
在德语课上,中篇小说肯定是一个主题。如果您不记得中篇小说是什么了,让我们来刷新一下您的文学知识吧。
什么是中篇小说:简短定义、特征和例子
中篇小说(源自意大利语 novella 或拉丁语 novus,“新”之意)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:一种短篇或中篇的散文故事,聚焦于一个核心、非凡或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。
- 在德语地区,中篇小说通常被称为“戏剧的小妹妹”(例如西奥多·施托姆),因为它具有结构清晰的情节和明显的转折点。
- 与短篇小说不同的是,中篇小说中的冲突会得到充分展开,并通常会导致决定性的转折;而短篇小说往往更零碎、更片段化。
- 著名的中篇小说有:海因里希·冯·克莱斯特——《迈克尔·科尔哈斯》(法律和道德上的尖锐冲突作为中篇小说);& nbsp;西奥多·施托姆 ——《白马骑士》(具有象征意义的命运故事); 戈特弗里德·凯勒 ——《人靠衣装》(集中反映社会现象); 斯特凡·茨威格 ——《国际象棋小说》(心理描写深刻,象征意义浓厚); 冈特·格拉斯——《猫和老鼠》(新式中篇小说形式;叙事风格浓密); 阿达尔贝特·施蒂弗特——《山水晶》(诗意浓缩的典范)
历史发展与文学意义
中篇小说的起源可追溯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:其典范尤其体现在乔万尼·薄伽丘的《十日谈》(约 1350 年)中,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,被认为是中篇小说的早期形式。
- 这些先驱作品以更真实、更贴近生活的情节为特色,为后来的叙事形式奠定了基础。
- 19 世纪,中篇小说在德国文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特别是在诗意现实主义领域(大约从 1840 年开始)。该时期的作家(例如西奥多·施托姆、戈特弗里德·凯勒、阿达尔贝特·施蒂弗特、过渡时期的海因里希·冯·克莱斯特)利用中篇小说来集中表现道德、社会或命运冲突。
- 中篇小说通常被用来以诗意而现实的方式,以浓缩的形式描绘“现实”。
形式特征——中篇小说的构成要素
在了解中篇小说的起源和发展之后,值得仔细看看它的形式结构。因为这种体裁的特殊效果不仅基于其内容,更主要基于其精确的结构和象征性的密度,以浓缩的形式讲述了一个非凡的事件。
- 封闭的形式/紧凑、通常是线性的情节发展:中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有限的时间序列,没有太多的副线情节;情节通常会走向一个戏剧性的或命运性的转折点(即逆转)。
- 主旋律:反复出现的图像、物品、语言表达或情境可以作为主旋律,将故事结构联系在一起。
- 事物象征(核心事物/象征): 一个单独的事物或主题可以成为情节的核心,并具有象征意义(研究通常将此描述为海塞的“猎鹰理论”或事物象征概念的延续)。这个核心对象是故事的触发点或转折点。
- 聚焦于非同寻常/命运性的事件:中篇小说通常基于“闻所未闻的事件”(歌德)或突然改变人物生活的命运打击。
- 象征意义浓厚/解释空间广阔:由于形式紧凑,往往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;因此,中篇小说为多种解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。
理论与界定
在介绍了中篇小说的主要特征之后,现在有必要对这种体裁进行理论上的分类,并与相关的叙事形式进行区分。
- 中篇小说理论(简要说明): 19 世纪,保罗·海塞提出了著名的“猎鹰理论”(1871)——该理论借鉴了《 《十日谈》——提出了一个著名的“猎鹰理论”(1871),指出了一个核心主题或事件作为故事结构基石的原则。后来,文学研究将这个模型扩展,并将其发展为“事物象征”的概念。因此,海塞的观点强调,一个独特且值得记忆的事件是中篇小说的形式核心。
- 中篇小说、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区别:中篇小说的特征: 中等长度;结构清晰、完整;一个典型且非同寻常的中心事件;象征性浓缩;人物通常较少,结构紧凑。
- 短篇小说的特征:篇幅更短;结局往往开放;瞬间或单个场景;转折点不那么明确;日常或开放的情况,没有详细的解释。
- 小说的特征:篇幅大;有多条剧情线,人物发展详细,对时代和社会有广泛的描述。
- 这些区分并不总是很明确——文学是流动的——但它们有助于识别典型的功能差异。
